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
登錄今天我們想討論一個有趣的話題:文旅行業為何有一些項目能夠長紅,卻沒有真正的長行大師。許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篇“否定大師”的文章,或者是為“大師找臺階”的文章,甚至無法全面研究文旅項目長紅的機制和客觀規律。我們希望通過這篇小視角的文章,觀察一些現象級項目背后的故事和邏輯,從而給更多人帶來啟發。
文旅項目的長紅法則
文旅項目長紅的法則:沒有一蹴而就的產品,都是經過長期的打磨而形成的;都需要一個穩定的管理團隊和極大的耐心;需要一個愿意持續高強度投資的資金方,而不是將所有利潤都收入囊中;還需要一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但又不盲目迎合的產品觀和價值觀。
在回顧國內這些成功的文旅項目時,我們發現幾乎所有成功者都采取了相似的做法。以最近兩年開封萬歲山武俠城項目為例,大家往往簡單地認為其火爆的原因是因為“王婆出圈”,但實際上卻忽視了該家族幾代人的努力、持續的產品投入以及高強度的產品更新。你所看到的王婆,僅僅是他們百種努力中的一種,絕不能因此就認為這代表了全部。
國內一些頂尖的文化標桿和自然資源項目持續繁榮,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繼承了祖輩的財富和自然的恩賜。你看,故宮通過文創產品重新與年輕人建立了情感聯系,摒棄了陳舊的觀念,迎接了時代的變化。這也體現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其潛在的價值。
許多朋友常常問,為什么迪士尼和環球影城能夠保持盈利的良性循環,持續更新內容、巨額投資抵消時代變遷、從文化旅游項目體驗到價值觀認同等因素,支撐了這些項目的持續健康發展。盡管如此,中國香港和法國的迪士尼樂園在經歷了多年的掙扎和調整后,才找到適合的盈利模式。
文旅行業的大師定律
一般而言,文旅行業的大師定律是:第一個項目“能紅”、第二個項目“能成”,第三個項目“能平”,之后的項目往往難以再現早期的輝煌,最終可能陷入平庸,甚至導致虧損。
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?
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:當某個領域的大師完成了一個極為成功的項目后,他會形成一套獨特的產品方法論和價值觀,這既是成功的原因,也是失敗的根源。例如,近年來古城出現的“千城一面”、山岳項目的“千山一面”等問題,其核心原因之一就是成功的文旅項目設定了行業標準和游戲規則。
這些標準通過行業大會的分享、標桿學習的模仿、外拓業務的輸出以及設計師的復制等方式不斷傳播,最終導致你在許多山上看到的都是“棧道、索道、棧橋、玻璃滑梯、山頂秋千”,或者在多個古鎮中看到的都是水街、酒吧街、戲臺、香油坊等。
當我們打破了一個舊世界,卻又重建了無數個一模一樣的新世界。新世界從第一天起,就已經成為了舊世界!整個行業的專家所制作的實景演出,能夠實現20%到30%的盈利就已經相當不錯了。許多實景演出項目的收益僅能覆蓋每年的運營成本,談及收回前期的項目和設施投資更是奢望。可惜的是,新世界從一開始就已經是舊世界了!
因為這個行業是以標桿項目為標準,真正的大師是通過實踐獲得認可的。我們對大師的懷疑很少,崇拜卻很深,反對也很困難。大師通常是市長、書記和省領導的朋友,身上有著光環,手中握著尚方寶劍。因此,大師往往表現出“固執”和“堅持”的特質。
而一個成功的文旅項目,需要考慮多種個性化的在地市場、消費習慣、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制約,而這些微小的因素,可能成為導致大師失敗的根本原因。
例如,非要在一個信奉觀世音菩薩的地方供奉媽祖,或者在一個以米食為主的地方提供面食,這顯然就像男女在戀愛時的情形:在熱戀期(文旅項目剛上市)時一切都顯得美好,但一旦進入需要日常瑣事(文旅項目磨合期)的階段,所有的問題和缺陷都會暴露出來。當愛情經受考驗時(文旅項目面臨外部競爭、消費降級和波動等),許多問題會被放大,最終即使不是大師本身的問題,運營、營銷、資金、政策等其他因素也會將“不過如此”的責任推給大師。
因此,筆者的觀點是:絕大多數的大師,都是在一個項目上經過5到8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打磨,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產品觀和方法論。這種長周期的文旅項目實踐,往往會使得兩個項目跨越一兩代消費者和消費習慣。這種連續的成功,容易使人陷入“創新盲區”:產品的慣性與新一代消費者的心理之間的博弈,絕大多數情況下,產品方會被時代的浪潮壓在沙灘上,因為再好的產品,最終還是需要消費者買單才算真正的好!
如何向大師和先進項目學習
在秦皇島,每年接待許多朋友前來考察秦皇島城市的各類標桿項目,包括地產標桿、文旅標桿和新業態等。大家懷著不同的期待,希望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,而不是現成的答案。用一位行業前輩的話來說:表面上的文章總是受到熱衷,而真正吃苦受累的事情卻常常被忽視。
向大師學習,汲取他們的匠人精神,學習他們持之以恒的十年如一日的精神,學習他們與時代同步進化的能力,以及在不同項目中實現創新和改進的努力。
學習大師的產品觀和方法論,但不要教條地模仿他們的產品(許多大師被逐漸遺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斷被模仿,導致產品和品牌的勢能被稀釋,最終當市場上充斥著他們產品的影子時,旅游的新鮮感便會降低,吸引力也會減弱)。
在研究先進項目時,要多關注項目本身的外部環境、時代背景和相關人物等因素,這樣才能真正理解項目的邏輯結構。因為許多在當時成功的產品,未必能在今天繼續成功;有時,關鍵人物的堅持和追求,恰恰是你這個項目難以實現的渴望。
在學習先進項目時,不要學習項目的“傲慢”。許多成功的文旅項目都有自己的堅持,但不要讓這種堅持變成“傲慢”。前段時間我去北方某個曾經紅極一時的水鎮項目考察,看到的滿是傲慢:既沒有對國潮風復興下的空間環境進行裝飾,也沒有古鎮逐漸“全域舞臺化”的演出配置,更沒有對消費者需求的回應和商業上的調整……“我就這樣,愛咋咋地”。
在學習先進項目時,不要學習項目的“偶然”。許多文旅項目的成功都帶有很大的偶然性,但成功后,往往被包裝成精心設計的必然性,且在廣泛區域內復制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。我們看到一個偶然性產品,以為它具有可復制性,結果學習完后,失敗了卻不知其因。
這篇文章旨在為大家提供有意義的啟發,但我不希望提及過多的項目名稱和大師人物的姓名,因為在偶像和成功項目方面,各行各業的推文、論壇講座等信息比我更為全面。因此,整篇文章顯得有些拘謹,以避免冒犯那些優秀項目及行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。
我們只是想在這個“人人都希望通過復制和粘貼的方式走向快速成功”的時代,給大家潑一潑冷水,讓我們更加清醒地意識到,正如《國際歌》中所唱:“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救世主,也不靠神仙皇帝。要創造人類的幸福,全靠我們自己!”
將浮沉的心收起,大家都應學習標桿項目和大師們的匠人精神,真正從“產品、服務、品牌”入手,盡心做好一切可以做的事情,永不滿足,始終在進步的道路上,就一定能夠為時代留下更多的精品文旅項目,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!